逐梦苍穹启新程——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

综合 2025-04-26 18:45:54 6451

  新华社酒泉4月23日电 题:逐梦苍穹启新程——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

  李国利、逐梦占康、苍穹程记乘组黄一宸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在进行着陆冲击体验训练(2022年5月5日摄)。启新<strong></strong>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在进行着陆冲击体验训练(2022年5月5日摄)。神舟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当春风又一次吹绿西北戈壁,号航当弱水河畔的逐梦千年胡杨又一次绽出嫩叶,当人们的苍穹程记乘组目光又一次聚焦东风航天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了——

  4月23日11时,启新执行这次任务的神舟3名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陈冬担任指令长,号航是逐梦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三次飞天的航天员。首次实现飞天梦想的苍穹程记乘组航天驾驶员陈中瑞、飞行工程师王杰,启新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神舟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飞船程序训练(2025年2月25日摄)。号航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飞船程序训练(2025年2月25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他们奔赴天宇的日子,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确定为4月24日17时17分。

  55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这一天发射升空,奏响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序曲;10年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逐梦苍穹启新程,丹青难写是精神。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出舱程序训练(2025年1月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出舱程序训练(2025年1月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自2003年中华民族飞天梦圆至今,有26位飞天英雄亮相问天阁,他们一次次为祖国出征,一次次在太空标注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铮铮誓言,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册里不断书写新时代华章。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左)在参加沙漠生存训练(2022年6月21日摄)。新华社发(周程博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左)在参加沙漠生存训练(2022年6月21日摄)。新华社发(周程博 摄)

  陈冬:我国首个三次飞天的第二批航天员

  第三次飞天,陈冬的心情激动依旧。

  “每一次太空之旅都是独一无二的,期待通过飞行收获更多经验,收获更多突破。”他说。

  2016年10月17日,陈冬实现飞天梦想,迎来自己的首次太空之旅。

  整流罩刚打开时,他看向舷窗外,不由惊叹:“哇!很漂亮!”

  指令长景海鹏马上问:“爽不爽?”

  陈冬道:“特别漂亮。”

  景海鹏又追问:“我问你爽不爽?”

  陈冬笑呵呵地答:“爽!”

  那一年,陈冬38岁。

  彼时的他,还像是个青涩新手,眼中闪烁着对宇宙的无限憧憬,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巨大的热忱。

  2022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并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他说:“这一次,身体和血液也有了太空记忆,基本没有不适感。”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

  在太空生活的183天里,陈冬和队友们经历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2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全面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建造,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被誉为“最忙乘组”。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这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大小机械臂首次“合体”配合作业。

  那一天,陈冬站在机械臂上,头顶是浩瀚深空,脚下是空间站和地球。静静地,身处其间的他,感受着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我看到了空间站的壮观全貌。”陈冬回忆,空间站绕着地球家园缓缓飞翔,蓝色的大海、白色的云朵将地球装饰得像青花瓷一样美,“一种骄傲感油然而生”。

  他说,他为乘组感到骄傲,为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感到骄傲,更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陈冬的微信头像是张唯美的照片,隔段时间就会更换一张。这些照片,都是他执行任务期间从舷窗拍摄的。

  太空归来,陈冬对那片星空念念不忘,“原来是想上太空,现在是更想上太空”。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实验操作训练(2025年2月27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实验操作训练(2025年2月27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2024年,陈冬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并再度担任指令长,同行的是两名首次飞天的新队友。

  “我会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带领乘组以更加精深的专业素养,完成既定的全部任务。”面对记者,他气定神闲。

  逐梦苍穹,三征星河。

  对陈冬来说,岁月沉淀的不仅是鬓角的数根银丝,更打磨出一份举重若轻的沉稳气度。

  根据计划安排,这次任务既有复杂的出舱活动,也有精细的实验操作,还要面对日常维护维修等挑战。

  乘组一经成立,陈冬便与教员团队结合乘组和任务的特点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依据任务优先级科学规划课程顺序,针对薄弱环节增加训练频次。

  “我们乘组秉承‘地面多备几手,太空才能得心应手;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的理念。”陈冬说。

  在太空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陈冬总会趴在舷窗边凝望地球,寻觅祖国的轮廓。

  “当我望向祖国,仿佛感受到祖国也在凝望着我。我们就像风筝,无论飞多高多远,线的另一端永远紧握在祖国手中。”陈冬说,“祖国送我上太空,我为祖国守天宫。”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左)、王杰在进行交会对接训练(2025年3月13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左)、王杰在进行交会对接训练(2025年3月13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陈中瑞:梦想当拖拉机手的航天驾驶员

  隔着巨大的圆弧形玻璃,航天驾驶员陈中瑞淡定自若地向中外记者挥手致意,脸上笑容和煦。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成为他实现飞天梦想的起点。而他人生梦想的起点,则要回到他的家乡——河南滑县一个名叫陈大召村的地方。

  小时候,陈中瑞的梦想是当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刚学会走路时,他摇摇晃晃地爬上拖拉机,有模有样地学大人操作。上小学时,看着大人开着拖拉机给收割的麦子打场,他心痒痒的。那会,他的脚刚能够着油门,大人怕危险不让他开,他还委屈得直掉眼泪。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心中种下了飞行的梦想。他想,空中开飞机岂不是比地上开拖拉机更神气?

  听说招飞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高,高中3年,陈中瑞每天都要早起半小时去操场跑步,还跟着体育特长生训练……2003年9月,陈中瑞考上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如愿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经过近两年紧张扎实的学习训练后,陈中瑞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飞行。

  那天,陈中瑞驾驶战机翱翔在白云之上,飞机在他的操纵下没有任何摇摆偏移,飞出一道稳稳的航迹。

  后来,他是同批次飞行学员中首批放单飞的。

  2003年11月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学校通知,所有学员到礼堂前集合。

  不一会儿,一行人簇拥着一位步履矫健的军人从他身边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到学校做报告。

  那一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航天员。”陈中瑞说。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在进行舱内压力服检测(2024年8月20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在进行舱内压力服检测(2024年8月20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10年后,他又一次与航天员产生交集。“神舟十号返回地球时,我正在空中执行训练任务,接到了清空空域的指令,迎接航天员回家。”

  这两次经历,让陈中瑞在驾机飞行的时候内心深处多了一重渴望——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冲出大气层,去领略浩瀚的太空。

  2018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陈中瑞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通过严苛的选拔,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天空到太空,从飞行员到航天员,陈中瑞步步艰辛,关关难过。

  一年内学完30多门理论课程,对30多岁重返课堂的他来说非常吃力。“还有热力学、轨道力学等很多专业课,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当飞行员时,他习惯把操作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之后进行操作。可作为一名航天员,不仅自己要一步步比照手册,甚至乘组也要对照手册分工协作,确保每一步每一个操作都准确无误。他不得不下大力气改变以前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剔除曾不懈努力才烙在身上的肌肉记忆。

  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穿越逆境,直抵繁星。

  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后,陈中瑞深知,在太空中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任务成败,地面训练更要分秒不差,毫厘不失。每次大型试验、大项操作,陈中瑞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对任务流程、操作手册都反复背记、烂熟于心,一遍遍推演,一遍遍练习。

  指令长陈冬这样评价他:“心理素质好,沉着冷静。操作上手快,一步一动,很稳当,让人很放心。”

  这么多年,无论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还是成为航天员,在操作机械时,陈中瑞依旧能找到那份源自童年的快乐:“这是一种天生的感觉,操作的东西越复杂就越兴奋。”

  4月24日,陈中瑞和队友们将驾乘着神舟飞船奔赴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这位儿时想当拖拉机驾驶员、后来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的航天驾驶员,在这个春天将越飞越高,翱翔于九天之上。

  王杰:从制造航天器到乘坐航天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内蒙古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孕育出一片“塞上江南”。

  王杰就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个小村庄。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天外归来,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之上。还是中学生的王杰,第一次听说了航天员这个职业,开始对飞天事业产生了好奇和憧憬。

  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了。这一次,根据空间站任务需求,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不仅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驾驶员,还要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拔出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此时,王杰已经研究生毕业,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一名科研人员。

  感觉自己各方面符合条件,王杰报名参加了选拔。他在临床医学检查、航天环境适应性耐力、心理测试等层层选拔中都表现出色,顺利通过初选、复选、定选,于2020年9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挑战,如期而至。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脑电操作训练(2025年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脑电操作训练(2025年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体测3公里,王杰跑着跑着就落在了后面,很快被空军飞行员出身的同批航天员们“套了圈”。

  “虽然不是最后一名,但也是倒数了。”王杰提到这事,仍感到难为情。

  模拟失重水槽出舱活动训练,对王杰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需要穿着水下训练服,用双手控制身体的姿态,完成舱外转移、上下机械臂、设备组装等操作,一次训练长达五六个小时,体力消耗可想而知。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脚限位器,本身就不熟悉体位,还把握不好发力角度,完成得特别困难。”出了水槽,王杰终于体会到了“手抖得都握不住筷子”的那种脱力感。

  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懂得背后的原理。王杰对自己要求很高,“我希望达到‘专家型航天员’的状态,问啥我都知道”。

  可让他想不到的是,这居然成了拦路虎。

  对着同一本飞行手册,身为航天飞行工程师的王杰,时常忍不住去琢磨操作步骤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然而,当他还在一行一行地看手册时,身为航天驾驶员的队友已经操作完了。

  实际上,这是不同职业出身带来的思维和操作经验差异。

  为了和队友步调相谐,王杰常常给自己加练。被称为“太空万里穿针引线”的手控交会对接是个难点,他先练基本操作,再加条件练习,练多了就熟了,成绩逐渐稳定下来。

  尽管现在有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设备可以用来做记录,他还是更喜欢手写。他做了十多本笔记,常用的有五六本,训练时随身带着。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东西学过一遍两遍过段时间就会忘。”王杰说,“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笨人,坚持隔段时间就鞭策自己把不熟悉的东西过一过。”

  经历4年多艰辛训练,王杰成功入选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右)在参加海上救生训练(2023年7月1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右)在参加海上救生训练(2023年7月1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4月24日,他的飞天梦将圆。他说,自己迫不及待想去体验失重的感觉,迫不及待想从太空的视角欣赏地球家园的美景……

  当然,他最大的期待还是顺利完成好飞行任务,管好用好维护好“太空家园”。

  这一次,王杰依旧带上了笔记本,想把“天上和地面不太一样的地方”“可以优化改进的地方”等体会和感受全都随手记下来。

  这一次,他还准备将家人的照片装进行囊。儿子如今才3岁半,“儿子性格随我。我对他的期望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是王杰对儿子最朴素的期望,也是王杰父亲曾对他的期望。

  沉默寡言的父亲一辈子没怎么走出过村子,只是站在原地望着儿子读书、升学、工作、结婚,一步步成为一名航天员,一步步飞向浩瀚苍穹。

  至今,他仍感激父母“散养”式教育:“他们让我懂得吃苦和担当。”

  是的,家庭赋予王杰脚踏实地的干劲,祖国点亮王杰仰望星空的梦想。正如他在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上所说——回望来时路,我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梦想,当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交会对接,并为之奋斗,每一份努力都熠熠生辉。

本文地址:http://bbs.hhbtw.cn/news/01e1299986.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AFT boss Randi Weingarten shares her 'concern' with SCOTUS case on LGBTQ books

剩米饭的华丽转身 中式米饭小披萨

曼联接近签约6250万镑神锋 但转会费薪资战术都存隐患

酒窖设计注意事项介绍 酒窖设计技巧解析

'The Office' star pushes back on MSNBC host blaming Trump for media distrust

产后恢复的饮食原则

电视剧《成家》开播 艾伦笑闹解码幸福方程式

初中英语简单句的九大基本句型

友情链接